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欢迎您!
联系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我校举行第七届南方传媒学术论坛 关注“智媒时代新闻传播理论创新”问题

时间:2019-03-19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点击: 2088

3月16日,由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主办,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研究委员会合办,以“智媒时代新闻传播理论创新:挑战与趋势”为主题的第七届南方传媒学术论坛在暨南大学举行。

本次论坛分为开幕式、主题演讲和闭幕式三个环节。我校党委书记林如鹏、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出席论坛并先后致辞,论坛开幕式、闭幕式由我院执行院长支庭荣主持,主题演讲由我院副院长张晋升主持。来自国内高校的十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作了演讲,演讲嘉宾分别为:国务院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国务院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昆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隋岩教授,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信凌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杨保军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朱英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朱春阳教授,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四新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涛教授。我院教授林爱珺、赵建国等400余人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第七届南方传媒学术论坛与会嘉宾合影

开幕式

林如鹏、陈昌凤和范以锦先后作了开幕致辞,为本届南方传媒学术论坛的圆满举行表示了衷心的祝愿。

林如鹏在致辞中对参加此次论坛的嘉宾与多年来支持关心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同仁表示了感谢。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舆论工作新论断、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体现。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指示对于教学研究、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等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学科面临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重大挑战,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对原有的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话语体系及新闻传播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闻传播学科这一哲学社会科学迫切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创新。如何让理论更好的指导学科发展,成为一项急待解决的任务,理论创新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新闻传媒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时提出了殷殷嘱托,学校把2019年定义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行动之年。林如鹏表示,学校将扶持培育包括新闻传播学科在内的一大批重点学科。

陈昌凤代表中国新闻史学会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表示,南方传媒学术论坛已然成为学界的一个重要品牌,每年的主题都是与时俱进的。暨南大学正在引领与革新中国新闻教育的新生态,这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精锐队伍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密切相关。陈昌凤简要回顾了中国新闻史学会的情况,并对暨南大学对学会工作一直以来的支持和扶助表示了感谢:“这里是学会的福地,我代表整个学会的所有会员向暨南大学致敬,祝愿暨南大学的学术和会议更上一层楼。”

范以锦对莅临会议的嘉宾与长期以来支持学院学科建设的专家表示感谢,并提到,智媒时代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新情况、新问题,智媒可以将非常虚假的东西做的非常真实,做新闻把假的做的比真的还真就会有道德伦理问题,智媒时代的学科建设应该如何做?学生应该如何培养都成为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主题演讲

陈昌凤以“智媒时代的互动创新”为题,从欧美国家传媒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现状入手认为,这个时代新闻业不可能展现完全的真实客观,用户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新闻传播领域被大量使用。智能化让用户有了更多的参与,通过互动采集的信息,最后展示给用户内容。人工智能已经大量运用新闻信息的生产传播中,互动只是一部分,把关人与信息生产者已经开始把权力转移,用户的接受方式也因此被改变。智媒时代,用户开始从后台趋向前台化,传统的新闻原则、原理的话题开始转向了透明度、责任义务的领域。

张昆就当代教材建设的思考进行了分享,他认为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材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教材建设有不少问题,存在四个认知误区,1、习惯于把教材等同于教科书;2、误以为教材建设只是教科书编写者的任务;3、误以为教材建设的门槛很低,人人可以编写教材,社社可以出版教材;4、误用专著的标准,混淆了专著与教材的特点。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统与分的关系;编与创的关系;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隋岩以“群体传播中符号传播的变异”为题,用亲身体验举例来说明传播是如何发生的。他认为,不管是口语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时代还是现在的智媒时代,人类都是是通过符号进行交流的,人类把一切都符号化了。人类通过元语言把意义移植并普遍化,两个不同符号的并置会产生新刺激与新传播,人类约定俗成的意义因此被改变,符号在特殊语境下的并置会产生特殊的意义。

陈信凌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框架的最初构建”为题,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框架的定义、构建的背景、历程与构建成果进行了阐述。

杨保军认为,智能新闻的概念是偏向性的,需要对智能新闻本身进行反思和批判,偏向性是智能新闻存在的所有伦理问题的根源。并以“尊重新闻规律是坚持马新观的基础”为题对“新闻规律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主题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专业观念的基础是规律观念,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是坚守新闻规律观。

朱英以“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近代报刊史研究”为题,论述了历史学做报刊史研究需要注意的四点要求:一是要注重史料收集,对史料要有甄别;二是要注重史料多样性的问题,三是要注重史料背后的史料问题;四是数据库的建设为史料的收集提供了许多方便。

朱春阳以“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新闻业发展的逻辑反思”为题,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传媒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与点评。他认为,40年传媒业的改革是一场“买椟还珠”式的改革。在今天,要把2003年分类改革的发展方式作为基本的发展方向,否则对于传媒业的发展来说是充满危机的。

范玉吉以“人权理论的发展与传播权理论的建构”为题,从人权的历史演变和信息时代人权的特征、传播权与人权的发展及第三代人权理论框架下的传播权三个方面论述了人权理论发展到第三阶段,中国如何在国际互联网治理领域发挥作用问题。

王四新以“互联网内容治理——中国经验的标本意义”为题,指出中国在互联网监管这一块,国外媒体的负资产特别多,因此造成了个别西方国家的人对中国的错误印象。他回顾了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5年的四个重要事件,认为中国要在新一轮技术转换、经济转换中做引领者。

刘涛以“‘形象的生命’与观念史研究的视觉方法”为题,对自己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他的研究核心是把图像学的理论结合起来思考在观念史研究中如何处理图像材料,如何在图像当中发现问题。

闭幕式

在闭幕式上,支庭荣再次向与会人员致谢并总结道:“本次论坛主题紧跟前沿,实现了多学科的对话;思维热烈而冷静,每一种观点都能从各自的角度给我们启迪;嘉宾们不仅分享了智慧,而且传递了对学术人生孜孜以求的态度。” 至此,南方传媒学术论坛圆满结束。

文/张博

图/谢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