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上午,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文化传播论坛在线上召开。本次论坛以“文化传播与数字交往”为主题,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彧,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党委书记刘涛,暨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晋升,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杨先顺,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党委副书记张建敏、副院长郑亮、副院长林仲轩、副院长罗昕,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郭中实等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合影留念)
开幕式
开幕式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涛教授主持。在开幕式上,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彧对各位专家学者的线上参与表示欢迎与感谢。他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出发,介绍了近年来大湾区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以及暨南大学在推动两岸四地文化交流与融合层面所作出的贡献。他指出,本次论坛旨在充分调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能量和问题意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国文化传播探明路径、贡献智慧。
(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彧致辞)
支庭荣介绍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近年来在数字媒体文化、国际传播等方面的学术成果及学科建设成就。他指出,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流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光明的前景。期待未来与各兄弟院校、媒体单位加强合作,共建全球化文化大湾区。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学院院长支庭荣致辞)
郭中实表示,中国文化传播的相关研究要提升问题意识,注重双向沟通,打破“平行线”对话现象。同时,他认为,文化研究不仅要关注向外传播,还要重视对内传承,需要在故事的维度上理解和传播中国声音。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郭中实致辞)
主题演讲环节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教授主持。来自清华大学、澳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暨南大学等8位知名学者,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社会和传播现象,探讨了关于中国文化传播的问题。分论坛分别由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郭中实、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主持。
主题演讲环节
主题演讲环节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主持,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点评。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高建平,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寿桐,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尹鸿,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朱顺慈,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主任林玉凤,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允,广东省文联粤海风杂志社总编辑卢瑜,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涛在内的8位专家学者,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社会和传播现象,探讨了关于中华文化传播的问题。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高建平教授带来了题为《从人文地理学角度看湾区文艺发展和文化传播》的演讲。高建平从人文地理学与文艺的关系出发,认为不同的地域、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及语言会形成不同的文学艺术。他指出,文化的聚集会形成中心,中心具有吸引人才和提升人才素质的力量,进一步向更大的区域传播和幅射。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上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多元的活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的整合,地缘优势会进一步发挥,有希望在国内和国际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高建平演讲)
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寿桐教授以《澳门文化传播与中国近代文明》为题,细致梳理了中国近代文明的资源流向,具体分析了守正开放的澳门文化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其在沟通中外文明过程中所发挥的桥梁作用。
(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寿桐演讲)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尹鸿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代影视剧的文化表达》为题,提出影视文化应从解放生产力转变到提升精神力量。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出发,他强调,“三个面向”是文化现代性转化的试金石与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观逻辑。作为中外文化交融的土壤与改革开放的前沿,粤港澳大湾区需要进行文化互补与协同发展,有效发挥大湾区的影视文化影响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尹鸿演讲)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朱顺慈副教授作了题为《媒体素养的文化面向》的分享。她指出,数字媒体的发展引起了网络成瘾、社交媒体焦虑、网络欺凌、心理健康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她就媒体素养的发展方向提出个人见解,从保护、分辨及实践三个层面阐述了良好媒体生态的建设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朱顺慈演讲)
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主任林玉凤副教授带来《省城、香港地、澳门街——大湾区人文历史的脉络》的主题分享。她从历史角度切入,对粤港澳地区报业历史进行回溯,认为大湾区基于地域与情感联系成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林玉凤指出,共同记忆、共享符号、共用语言、共有身份对粤港澳地区历史与文化有着深远影响,历史发展、形象塑造及共同想象对城市形象建立与重构也有着重要作用,大湾区可以借助媒体的共享符号建构其独特的人文历史脉络。
(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主任林玉凤演讲)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允教授以《文化传播的几个时代命题》为题,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切入,指出新时代的大湾区文化是有着若干文化特色构成的复合文化。她认为,新时代的大湾区应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示范区,要积极创造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范本,通过数字化发展去影响中国文学、艺术生产,进而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核心圈。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允演讲)
广东省文联粤海风杂志社总编辑卢瑜以《<粤海风>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传播》为题,从《粤海风》文艺评论期刊实践出发,提出文艺评论期刊在选题策划、服务链条、文化传播与话语建构等方面的总结与思考。面对“如何发挥文艺评论新力量”“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等现实问题,她指出文艺评论期刊应重新审视定位、发挥价值功能,在保持品牌期刊传统优势之余,更需要守正创新,搭建多平台渠道分发,促进跨界文化交融发展。
(广东省文联粤海风杂志社总编辑卢瑜演讲)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涛教授,以《湾区话语建构的数字叙事体系》为题,从湾区叙事的话语落点、数字时代的媒介叙事理论及湾区故事的数字叙事体系三个方面展开学理论述,并以声海工作室、全景工作室为例介绍讲好湾区故事的暨南实践。最后,刘涛从叙事维度、叙事对象、叙事逻辑、叙事视角及叙事策略五个角度对数字叙事体系的知识框架进行了总结。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学院党委书记刘涛演讲)
分论坛一
粤港澳大湾区的媒体发展与国家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的媒体发展与国家认同分论坛由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郭中实担任主持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郑亮担任点评嘉宾。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伟步带来《华文媒体虚拟平行社区构建与海外华人文化适应》的主题分享。论文以新媒体空间文化适应与融入理论为基础,将视角从华人社区的物理空间移向虚拟空间,指出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为华人移民搭建了过渡性文化安全屋,缓解了他们移民其他国家的文化不适应感,甚至可以助推文化经济功能完善的平行社区。同时,这也可能会使华人移民缺乏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热情和动力,又挟雄厚资本拓展华人社区,出现“逆同化”现象。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伟步汇报)
郑亮教授对此点评,华人社区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国际上沟通中国文化的纽带和节点,研究华文媒体虚拟平行社区构建与海外华人文化适应,不仅有助于华人移民找到更易适应当地的方式,也对研究中华文化的传播有积极作用。他表示,本场中既有香港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又有故宫文物南迁及集体记忆书写;既有城市群的媒介景观研究,又有国族认同的话语再生产。再加上对“移民文化”这一话题的关注,所呈现的内容丰富又精彩,从横向、纵深不同维度提升了对于媒体发展和国家认同的认识。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郑亮点评)
广州体育学院伍时杰老师带来题为《奥运新闻报道与评论中的国家认同构建——以香港<大公报>对东京奥运会报道为例》的分享。他运用了内容分析法,对《大公报》的东京奥运报道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解读,提出建构国家认同的四个方面的策略建议:在淡化金牌观中构建民族认同、通过“预言搭桥手术”构建文化认同、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构建身份认同以及培育以共同利益认同为基础的制度认同。
(广州体育学院伍时杰老师汇报)
曾一果教授对下半场内容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学者们从历史、媒体报道、媒体生态、综艺节目等各个不同侧面切入,共同探讨“大湾区的媒体发展与国家认同”这一主题。对于伍时杰老师的分享,他肯定了构建国家认同的重大意义与措施的建设性,同时建议选取更多类型的媒体进行研究。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点评)
分论坛二
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
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分论坛由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杨先顺、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林仲轩担任评委,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主持。12位参会人分别从跨文化传播、青年亚文化、影视研究等主题进行了汇报。
华南理工大学李梅老师以国风游戏为关注对象,带来题为《论国风游戏民俗文化叙事的“间性”特质及其国际传播力》的分享汇报。她从国风游戏里的民俗文化叙事及其“文化间性”特质的角度切入,指出国风游戏以神秘东方民俗为引子展开视觉化叙事,以“共同情感”为介引入民俗故事,从而在“冒险解密游戏”的亚文化圈层建立起身份认同。同时,李梅从六个层面分析了国风民俗文化游戏动态“文化间性”的实现路径问题并对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间性”优劣势进行剖析。她指出,独立游戏开发团队应该积极主动参与讲好中国故事,在游戏作品中打造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话语场。
(华南理工大学李梅老师汇报)
杨先顺教授在论坛上半场的点评环节对参会同学的研究成果予以了充分肯定,并以深度、高度、对比度、厚度、精度及亮度等六个词对各位学者的分享内容进行总结。他认为,李梅从理论角度对国风游戏民俗文化进行解读,特别强调“文化间性”的特质并提出个人独到见解,研究具有“深度”;郑焕钊以“五条人”为例,对地方表达与全球视野这一议题进行探讨,研究透彻,具有“高度”。
(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杨先顺点评)
论坛下半场,来自武汉大学的王霆威同学以国潮现象为研究对象,分享了题为《深度媒介化背景下青年亚文化的国潮现象解读》的研究。他结合已有文献研究,对当代网络空间中青年消费行为的国潮现象进行分析。同时,王霆威还就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验证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观点,他认为全球品牌的本土化与本土品牌的全球化证明了一种消费融合趋势的出现与发展。
(武汉大学王霆威同学汇报)
在论坛下半场的点评环节,林仲轩教授对各位学者主题分享的精彩之处表示充分肯定,并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对于王霆威学者的演讲报告,他对其选题的趣味性及研究价值表示赞赏,指出文章分析的理论视角还有一定精进空间,可以考虑聚焦某一理论,进行深度挖掘。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林仲轩点评)
分论坛三
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交往与文化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交往与文化探索分论坛由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担任主持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系主任赵建国、教授林爱珺担任点评嘉宾。
暨南大学陈爽同学以《湾区的哥哥们——内地综艺节目对湾区男性的想象》为题进行了分享。陈爽使用深度访谈与文本分析作为研究方法,研究内地女性对于湾区男性的认识。她提出,综艺节目为女性窥视男性提供了合理的场所。同时,陈爽认为,综艺中呈现的男明星具有在主导文化下积极融入内地文化的形象,同时也延续着湾区男性在湾区电影中的形象,如大部分是听老婆话的好男人形象等等。
(暨南大学陈爽同学汇报)
上半场的点评环节,田秋生教授针对五篇文章进行了点评。他肯定了各位老师、同学的创新性和创造性,认为参会文章各有所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汕头大学王书曼同学向大家介绍了她的研究《聚焦Z世代,谈谈粤港澳大湾区的汉服文化传播》。王书曼向大家介绍了大湾区的汉服文化传播。她认为汉服文化增强了湾区Z世代文化认同感,建立Z世代沟通桥梁,引领国潮消费,丰富对外传播渠道。关于数字时代如何进一步推动汉服文化传播,她提出可以立足社交平台,打造在线互动仪式;联合旅游产业,构建汉服文化场域;打造在线课堂,提高汉服审美旨取;推动汉服出海,培养对外传播专业人才。
(汕头大学王书曼同学汇报)
赵建国教授进行了点评,他指出,大家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研究,在研究前设计好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不能将视角停留在研究表面,在研究中要始终带有问题意识,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有深度、有力度。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系主任赵建国点评)
分论坛四
粤港澳大湾区的影视发展与传媒文化
粤港澳大湾区的影视发展与传媒文化分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担任主持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建敏、广播电视学系系主任王玉玮担任点评嘉宾。
苏州大学郭晓丹同学带来以《空间、关系与身份:电影中的新移民在港生活二十年》为题的分享。郭晓丹认为,九十年代至今,跨地流动的民众不断通过流动来赋予地方新的意义,我们能够透过电影观看跨地民众是如何通过电影来建构地方意义。她以空间、关系与身份塑造为切入视角,分析《甜蜜蜜》《天水围的日与夜》等电影中移民居民、本土居民的互动与文化空间建构。郭晓丹认为,有关香港的意义不能单独进行观察,而应当放置于居间位置中,进行系统性的考察。
(苏州大学郭晓丹同学汇报)
上半场结束后,王玉玮教授就五位嘉宾的演讲进行点评。针对郭晓丹的文章,在肯定其选题典型、资料梳理十分详尽的同时,王玉玮教授认为应当明晰题中“二十年”的时间特殊性,聚焦于香港回归、改革开放后的移民关系。针对焦皓华老师的演讲,他肯定了其将作品与受众、作品与时代相联系的构思,但文章涉及的研究范畴较广、时间跨度较大,研究时难以同时把握,可针对某个类型进行细分研究。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电系系主任王玉玮点评)
南京师范大学孙尧同学以《“旧”香港里的“老”上海:基于视听符号解析王家卫电影中的记忆建构》为主题进行分享,从视觉符号化、听觉符号化两条路径进行具体分析。在微观层面,王家卫对“上海记忆”的建构是一种自我满足,是对身份与文化的追认;在宏观层面,对于宏大的“上海记忆”历史话语,王家卫通过用个体的“微光”对其进行修正,是以个体记忆共谋集体记忆的影像化复刻,为我们构建“北京记忆”“武汉记忆”“台湾记忆”甚至是“中华记忆”提供借鉴。
(南京师范大学孙尧同学汇报)
下半场结束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建敏对六篇文章进行了点评。她对各位老师同学的选题创新性给予了肯定,她强调,论文要注重“三新”,即“内容新、视角新、理论新”。她称赞孙尧在文献综述方面所做的细致工作,建议在既有话题中探寻新的发现,运用新理论进行阐释,挖掘尚未被发现的研究结论,满足当下的审美期待。
闭幕式
论坛闭幕式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罗昕主持,他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文化传播论坛作为重要搭建平台,对于本土化、中国化与全球化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在促进学术共同体、人文湾区及文化中国建设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罗昕主持闭幕式)
暨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晋升对大会作了总结致辞。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兼容了多元的文化价值,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在本次论坛上,来自港澳和内地高校的专家学者和传媒学生,围绕数字媒体、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等议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这有力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之间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文化传承等层面的交流,也拓宽了大湾区文化研究的学科视野。
(暨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晋升总结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