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暨南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民盟广东省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3年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入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年开始进入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晋升副教授、2018聘为博士生导师,2020年破格晋升教授。曾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工作一年。获评暨南英才“杰出青年学者”、“杰出人才”、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
兼任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教育电视台智库专家、中央统战部智库专家、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兼任《数字出版研究》《融媒》等期刊编委。担任国内外20余家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长期从事新媒体文化、娱乐传播理论、认知传播研究,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New Media & Society、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等期刊发表论文130多篇。多项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多项成果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新闻史学会学会奖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撰写多篇报告获中央领导、部委批示、采纳,成为广东省政协提案。出版《神话: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生存》《连接:社交媒体批评史》《娱乐心理学》等学术专著、译著十余部。与支庭荣教授主编的“娱乐研究译丛”,首次将娱乐理论系统引入国内。
一、外文发表(*通讯作者)
1. Yan, Q., & Yang, F. (2021). From parasocial to parakin: Co-creating idols on social media. New Media & Society, 23(9), 2593-2615.
2. Jo, H., Yang, F., & Yan, Q. *(2022). Spreaders vs victims: The nu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misinformation via FoMO and digital literacy in different cultures. New Media & Society, 1461444822113047.
3. Yan,Q.,H.B.Hou,M.L. Du,&Yang, F(2023).Producing green use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actice in a platform societ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DOI: 10.1080/1369118X.2023.2257294.
4. Fu,SH.,Yan,Q*. & Feng GC.(2018).Who will attract you? Similarity effect among users on online purchase intention of movie tickets in the social shopping contex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8.40, 88-102.
5. Fu, S., Xu, Y., & Yan, Q. (2019). Enhancing the parasocial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s through similarity effects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commerce: evidence from social commerce platforms in China.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27(2), 100-118.
6.Fu, S., Yan, Q.*, Feng, G. C., & Peng, J. (2021). Which Review Can Make You Engage?: The Effect of Reviewer-Reader Similarity on Consumer-Brand Engagement. 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GIM), 29(6), 1-27.
7. Fu, S., Xu, Y., & Yan, Q*. (2019). Enhancing the parasocial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s through similarity effects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commerce: evidence from social commerce platforms in China.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27(2), 100-118.
8. Yu, W. &Yan,Q.(2024). Reasons to fight: preliminary results on motivations to combat fake news. Information Research , 29(2), 30-49.
9. Yu, W., Chen, Z., Meng, X., & Yan, Q. (2024). Propagating COVID-19 Conspiracy Theories: The Influence of Right-Wing Sources. SAGE Open, 14(2), 21582440241258026.
10. Yang, F., Yan, Q. *, & Liu, Y. (2025). Domestication, Sociality, Self, and Meaning: A Dual-Process Engagement Model of Companion Webcasting.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1-18.
二、中文发表(部分)
1.《近代中国的标语表征实践:历史逻辑、空间修辞和现代性焦虑》,《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4期.
2.《驯顺与偏离: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治理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24年第1期.
3.《大众传媒时代的娱乐修辞及理论逻辑——兼论娱乐研究的方法论转向》,《文艺研究》2014年第6期.
4.《粉丝-明星关系感知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基于混合方法的研究》,《国际新闻界》2021年第10期.
5.《“自我-技术”关系感知与调适:短视频观看中间歇性中辍行为研究》,《国际新闻界》2022年第11期.
6.《媒介文艺的核心范畴及艺术自洽探讨》,《文艺理论研究》, 2021年第6期.
7.《后“情感时代”真人秀节目的情感规则、偏误与调适》,《现代传播》2018年第11期.
8.《社交媒体礼仪:数字关系情境下的伦理方案与效果辨析》,《现代传播》2017年8期.
9.《沉浸与交互:叙事性传媒艺术的认知重启与实践》,《现代传播》2016年9期.
10.《“抗日英雄”的媒介化生存:国民记忆、传播逻辑与消费反思》,《现代传播》2015年11期.
11.《经典电视剧重拍的“恒”与“变”》,《现代传播》2011年第11期.
12.《论中国电视文艺的学理重构》,《现代传播》2012年第3期.
13.《视觉传播中的欲望化表征:惯习与规制》,《现代传播》2024年第7期.
14.《与谁关联”:社交媒体中信息选择的关系实践研究》,《新闻大学》2024年第7期.
欢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报考。
(更新于202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