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教授
现任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首席主持。
主要学术兼职: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咨询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ICCSD)首届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山地旅游联盟(IMTM)个人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教育部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研究员、手工艺50人论坛学术专家、海德堡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等。
主要社会职务:广东省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妇女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致公党文化和体育委员会主任、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国人类学民俗学研究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等。
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传播途径、世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国际民间艺术交流与跨文化传播、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等。
提倡学科建设、学生培养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人才要为国家建设服务:一方面积极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教育普及工作,举办以《用好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的力量》《中国人的日月年》为题的系 列学术讲座百余场;另一面深耕学术,近十年出版相关专著6部,发表论文与文章近百篇,网络点击逾500百万;担任国家重大社科子课题负责人、领衔广州社科项目;同时,发挥国际人脉资源优势,为暨南大学引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任总干事伊莲娜·博科娃、世界旅游组织 前任秘书长佛朗加利等国际知名人士加盟文化遗产创意产业,拓展了中外学术对话交流 的国际渠道。
科研基本情况
一、主要研究领域和专长: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推广、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
二、代表成果与基本观点:出版专著、编著9部,发表论文及报告百余篇,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多次转载。主持文化遗产研究相关国家重大子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项。
1、扎根基础:“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的基础材料整理、述评
代表成果: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5)》;系列合著、编委《“一带一路”年度报告:行者智见(2017)》《“一带一路”年度报告:从愿景到行动(2016)》。
回溯中国非遗过去十年的保护工作,从基本保护方法、各地区保护实践工作与成果及各类别非遗的保护难点与问题等角度进行评述。
2、深入学理:世界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研究、文化遗产与传播途径研究
代表成果:编著《当代民间艺术新论》(2019)、《文明的回响》(2022)
《民尚衣冠》(2023);
通过不同国家的保护经验与传承方式,探讨当代语境下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新机制,涵盖地方政府官员与部门城市管理者互动、传承人与当代设计师相互赋能等重要论题。
代表成果:系列论文《利用数字媒体和多元化途径助推中国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2024)《我国文化遗产价值的海外传播》(2023)、《欧洲华文媒体的历史发展与跨文化传播》(2021)等。
梳理海外传播途径,归纳总结文化遗产价值的海外传播途径与产业化结合的模式,建立多元化的中国文化遗产价值海外传播体系与推广途径。
3、古为今用:文化遗产的再生与利用
代表成果5.系列论文《让世界遗产成为文明互鉴的最佳载体》(2023)、《山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资源化利用》(2023)、《从中华文化复兴谈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与再生设计》(2021)
关注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设计应用,实现高附加值转化,调动当代民间手工艺者传承创新的积极性。
4、研究、教学与社会实践并举
策划主持“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讨论、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专题论坛“新视野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一百)人才培训计划等大型学术活动、协助策划“南京大屠杀史料申报世纪记忆遗产论证会”等重大学术活动;
应国家移民局邀请担任我国新版普通护照图案概念设计总策划并获得特优与优秀奖;多次参与国内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咨询工作;
负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暑期社会实践、培训计划(策划并组织“岭南非遗田野调查与口述史”“遗想天开港澳行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指导学生创立“非遗广州榄雕保护工作组”公益组织;指导学生《“榄·活”—非遗广州榄雕守望者》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广东省一等奖。
三、学术积累和学术贡献
1、在世界各国文化遗产案例分析、模式归类与价值评估上,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梳理与评述的经验。
2、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关联性研究、遗产传播的普适性等方面成果突出。
发表《从中华文化复兴谈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与再生设计》《我国文化遗产价值的海外传播途径》《欧洲华文媒体的历史发展与跨文化传播》等学术论文;发表《从中华文化复兴谈传统手工艺的转化与再生设计》(新华客户端、学习强国转载,点击率累计80多万)、《“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再利用与创意产业发展》《“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途径探究》《文化遗产的再生与利用》(新华客户端转载,点击率65.7万)、《工匠精神与民族性》《陶瓷文化与中国梦》等文章近百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好影响;
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文化经典符号谱系整理与数字人文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3&ZD211)子课题负责人;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以文化促进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项目编号:GZSK2023426);作为广东省政协委员撰写《关于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创意产业联盟”的建议》(获广东省政协2023优秀提案)。
3、熟悉中西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资源与方法,长期扎根文化遗产教育、设计、申报工作等实践活动,为国家形象塑造与软实力的提升奠定了研究与实践双基础;提出“用好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以《传承的力量》《中国人的日月年》《用好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为主题,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举办大型学术讲座逾100多场,参加国内外高端学术论坛几百场。
(更新于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