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张海报向你展示了谁改变了现状,谁让台海紧张局势升级。”近日,在佩洛西窜访台湾后,一篇英语帖文迅速在全球各大社交媒体发布,有力揭示了美国妄图改变台湾现状的事实。
今年,由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领衔的融合新闻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名单,而这些海报作品正是该团队的教师指导7位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新传学院”)本科生共同完成的。
“新闻学术重镇,媒体精英摇篮”,是新传学院办公区域悬挂的闪亮招牌,团队多年来凭借专业技能,坚守育人使命,持续为国家传播贡献力量。
暨南大学融合新闻教师团队
以坚定目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10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暨大融合新闻教师团队的15名教师凝心聚力,以“爱国、敬业、奉献”作为精神内核与共同信仰,摘得丰厚硕果。
“要有一个积淀的过程,要有一个坚定的目标。”暨大党委书记、融合新闻教师团队带头人林如鹏在谈及团队建设时说道。
团队有共同的追求,成员之间志同道合。“我们融合新闻教师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有工作都是为了社会需求。”林如鹏说,团队的每一位教师都愿意为了新传学院的学科建设积极奉献,去年,新传学院院长支庭荣带领团队建设计算传播研究中心,面对紧急而繁重的任务,支庭荣带病工作,丝毫不计较“一份工资两份工作”,耗时一年于今年建成专门实验室,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国际战略研究中发挥直接作用。
团队开会讨论(发言者为林如鹏)
在组建团队、申报项目时,新传学院党委书记刘涛对项目书的每页每行都仔细审核,这个暑假还利用休息时间与学生一道打磨挑战杯项目《全景故事会》,以创新赋能博物馆文化的传播,以青年学子的力量助力博物馆数字化转型。
“‘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能今天流行什么就去追求什么。”刘涛说道,新传学院集中目标建设教学团队,凝练研究方向,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进行融合。同时,团队还探索出全素养、全链条、全空间、全课程的“全场景教学模式”,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教学的每一环节。
“教学主要突出实践意识,科研主要突出问题意识,智库主要突出服务意识。”支庭荣总结说。教学方面,团队将课程、教材研发放在第一位,开设中英文慕课共计13门,邀请香港城市大学团队开展为期一周的数据挖掘与可视化专项培训,同时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培养方式,把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如媒体融合的理论创新、国内外最新成果等。
科研方面,团队成员出版多部著作,刘涛基于新闻采写课程编写《100个人眼中的中国十年》、时代长镜头五部系列作品《烟火人家》《新青年》《风雨路》《浮生掠影》《铺路石》,新传学院教授麦尚文编写《媒体融合十年:全媒体融合传播的轨迹、理论与战略》。
团队带领硕博学生开展“风华正茂,同心同行”粤港澳青年吉林边境行活动
“由于媒体格局、媒介技术发生重大变化,融合新闻人在社会服务中遇到很多挑战,比如人才缺乏、思路方向不清晰、基层建设缺乏理论指导。”林如鹏告诉记者,面对该局面,团队指导学生前往红色革命基地、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地交流建设,在交流过程中,基层宣传得到有力支持,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学生志愿者在肇庆德庆县级融媒体助农直播
用“1+N”模式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团队利用专业优势,通过新媒体、融媒体等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由团队打造的“思政+专业”深度融合的全媒体实践育人体系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提出“1+N”模式,一方面通过专业化手段进行新闻表达,另一方面尝试回应国家重大战略,在大新闻场景、大社会主题上做文章。“1”是指“我行我动”品牌,即每年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度调研,如红军长征70年时的“重走长征路”主题。
红色文化调研与传播实践团队在南泥湾急行军
在“N”方面,团队规划了多项讲述内容。其中重点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新传学院在延安、井冈山等地设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培养基地,每年组织60名左右港澳台侨和内地学生前往,开展为期10-15天的红色新闻交流与社会调研。
参观学生表示,“对党的优良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传统感到震撼,亲眼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当年写下的报纸社论,真切感受到老一辈的坚定精神。”
在讲好乡村振兴故事方面,团队带领448名青年学子走遍广东49个地县,捧回团中央的全国志愿服务金奖,并开设融合传播训练营,由团队指导,青年教师与本硕博学生共同下沉到全省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与街道,感知中国社会第一线的脉搏。
在讲好百年建党故事方面,学院依托口语传播系,建立声海工作室,推出“百年党史青年说”等系列声音产品落地境内外,这是团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益尝试。截至2021年底,声海工作室的全网收听量超过12.4亿。
《百年党史·青年说》播单封面
在讲好疫情防控故事方面,团队成员开设“功能游戏训练营”,以游戏化方式讲述新闻事件、公共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训练营制作中、英文抗疫游戏,介绍疫情防控知识。
功能游戏训练营组织师生推出7款中英文科普抗疫游戏,影响人次超30万
在讲好传统文化故事方面,学院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深度合作,创建“全景故事会”团队,推出VR展厅,让文物“活起来”,在互联网世界得到更广泛传播,帮助解决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问题。
学院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合作项目《发现良渚》VR展览截图
以融合之路推动“暨大经验”对外传播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条教学主线下,团队着力培养融合新闻人才。“面对国家落差、逆差、反差,中国形象还是在他述,而不是自述。中国长期以来还没有建成与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相匹配的媒介话语权。”林如鹏认为,培养国际型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重要性由此显现出来。
目前,由新传学院牵头,联动国际关系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计算机学院、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等共建计算传播研究中心,正在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立足于社会场景,将硬骨头啃下来,我们的学生才能够在未来驾驭更多议题。”支庭荣指出,“在学生内心深处种下一张地图,让他们在看待国内、国际社会问题的时候能够将其放在历史版图或更宏大的框架中理解。”
林如鹏为港澳台侨学子讲授“传承暨南红色基因 厚植许党报国情怀”思政课
据悉,新传学院在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影响较大,其港澳台侨学生占全院学生总数的70%以上,而“爱国主义”则是团队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今,400多位在香港从事新闻工作的暨大毕业生,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是香港新闻界的一股正流”。
“有责任把团队基地建设好,把人才培养的经验向外推广。”林如鹏说道。2018年新课标改革中增加“融合新闻学”课程,团队立即响应改革要求,开设《融合新闻》线下课程。“引导学生在一个话题下用不同的媒介形式,进行深度报道、非虚构写作、H5、游戏或短视频方式表达,这也是一种探索。”刘涛向记者介绍说。
“最打动我的地方是每堂课都由不同老师讲授,可以从多元视角和研究领域获取融合新闻知识。”新传学院本科生钟林孜表示,“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了一份融合新闻作业《妈妈,你小时候做核酸会哭吗》,从小文本切入,通过数据可视化的形式,讲述生动立体的故事。”在这故事创意的背后,是内地学生与港澳台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的成果。
近年来,团队集结优秀教师开展研讨,并通过教育部平台进行线上教研成果的上传与共享,力争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把暨大经验传播出去。团队在高教社出版了第一本融合新闻学教材,配合二维码案例资源,并构建线上教学空间:慕课《融合新闻——通往未来新闻之路》,其选课量已突破4万人。
来源:《羊城晚报》
原文链接:https://ycpai.ycwb.com/amucsite/template10/#/newsDetail/120138/40974626.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