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致中,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暨南大学本科教学“校长奖”、“双百英才”教学名师、“十佳教学名师”、2019年本科课程教学竞赛一等奖;主持过6项省部级科研及教学研究项目,所授课程“传媒经济学”入选广东省一流线下课程,“传媒产业发展研究”入选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发表SSCI、EI、CSSCI等检索的中英文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4部。
陈致中老师年均授课700课时,教学评估分均在90分以上,学生眼里的陈老师是侃侃而谈、从容自信的模样;他指导的“挑战杯”社会调查项目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带领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绽放光芒。然而,他却告诉我们:“人生第一次登上讲台的前一天晚上,我害怕到失眠……”
幸得杏坛三尺鞭
在读完传播学硕士后,陈老师尝试过担任记者,但发现媒体工作不是最适合他的选择。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下,他继续深造,在清华大学追逐学术梦想。博士毕业往往会面临科研和教学的选择,而“社恐”的陈老师一心只想做研究、写论文。但面对许多课缺老师的局面,陈老师接过重任,决定走上三尺讲台。上课的头一天晚上,他担心学生不喜欢听自己讲课而睡不着觉。
陈致中和学生们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授课尝试后,陈老师慢慢感受到了教学的趣味性,觉得三尺讲台是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舞台,他的讲课方式和内容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就这样,他在暨大讲台上一站就是14年。
陈致中指导学生
在暨大担任教师的这些年,陈致中认为教师是一个值得他去奉献一生的工作。陈致中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来评价他对于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他渴望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只要能够站在讲台上,他就感到无比的满足。“讲台是知识的舞台,每次站上去就感觉很愉快。”陈老师分享道。
陈老师乐于把获取到的知识分享给学生,在学生开心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记者到老师,陈老师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舞台,收获教书带来喜悦。
不要害怕量化研究
很多学生一听李克特量表就头疼,一搞问卷调查就掉链子,害怕枯燥的统计和数据工作。“不用害怕统计,无论是本硕博哪一个阶段,定量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有很多模块化的软件帮忙解决,大家要明白什么是研究,保持清醒的思路,克服障碍,坚持下去。”陈老师说。
陈致中讲座照
新闻与传播学院很多学生通过陈致中老师的《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入门定量研究,他认为,任何调查本质上都是一种研究,体现调查者的知识积累、解决问题能力、研究方法、创新思维以及(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等。无论是实践还是调研,方法都至关重要。陈致中举例说:“问卷调查、实验法、内容分析法重视信度,反映研究数据的质量和现象的一般规律,比如,农民对政策满意度如何。定量研究需要先想好要去验证什么问题,先有模型跟假设,根据假设去验证变量,要有统计思维。”
陈致中和学生合影
陈老师给困惑的学生们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在选题上不要跟风,要有问题意识,选题要值得去挖,你必须有一个想要获得答案的迫切性。” 他鼓励同学们在理论、视角、研究方法、样本等方面要有创新性。观点必须从调查的事物中概括出来,并用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数据总结出系统性、规律性的观点。
永远对世界保持好奇心
陈老师认为作为一个高校老师,对获取知识保持好奇心十分重要。科研要不断去探索,对知识保持孩童般好奇心,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
陈致中和学生合影
对于22级的大一新生们,陈致中老师寄予了无限的厚望。他认为:“如果你步入大学是为了在老师身上找答案,那你就错了。因为从课本、老师身上获得答案是高中的事情。大学生应该是拥有那种躁动的、无法得到满足的好奇心。当你发现老师以及课本给不了你答案时,你就应该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
陈致中老师希望学生们能够回归初心,永远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在大学四年里,用不同的视角去剖析问题、去寻求答案。
陈致中和家人合影
接触过陈老师的人都喜欢他慢条斯理的讲话方式,好脾气的背后是他“感到非常满足”的好心态。在外是好老师,在家是好爸爸,他不止一次告诉我们:“感谢太太把家庭照顾得这么好,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是我最幸福的事情,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父母的生命也变得圆满。”
陈老师外表看起来很年轻, “可能跟教书有关系吧,能保持一种求知的少年感,我很喜欢《小王子》这本书,像是成年人的童话。”陈老师开玩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