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智汇创新·2023年暨南大学研究生创新论坛——新闻与传播学院分论坛成功举办

2023-11-29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分论坛现场

   为持续促进研究生学术研究及创新实践的交流与互动,充分展示研究生风采和高水平创新成果,10月27日下午,智汇创新•2023年暨南大学研究生创新论坛——新闻与传播学院分论坛在第二文科楼郁文报告厅等会议室成功举办。

   本次分论坛共有42项成果入选分享汇报,分为明湖博雅论坛、数字社会的交往实践论坛、传播与社会治理论坛、创新创业实践论坛等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

   分论坛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教授主持,广东电视台高级编辑、原南方财经传媒集团总编辑赵随意,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教授,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特聘教授贾文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罗坤瑾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曹小杰副教授,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传媒学院院长肖灵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林琳教授,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与新媒体学院院长陈映教授等专家学者莅临会议并对成果进行点评。

    开幕式上,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指出,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三年承办智汇创新·暨南大学研究生创新论坛——新闻与传播学院分论坛,离不开广东乃至全国高校对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支持和帮助,并对各位专家对研究生论文答辩的耐心指导表达感谢。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教授主持开幕式


分论坛一:明湖博雅论坛

   明湖博雅分论坛现场,由田秋生教授、贾文山教授担任评委,张潇潇教授主持。11位博士生分别就跨媒介叙事、环境传播、媒介可供性、数字叙事、网络自组织等主题进行汇报。

   贾文山对各位博士生的作品给出了以下点评和意见:第一,研究的本质是探寻外在世界真相,在研究过程中,论文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结论”以及和理论对话的过程,应掌握一手资料并进行理论建构;第二,文献综述要具有精准性、系统性和批判性;第三,没有完美的学术成果,学术发展如同河流,应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不断向前进步。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贾文山教授点评

   田秋生对博士生们的作品进行了一一点评,详细指出了作品中的亮点与不足。他认为,做研究的关键在于明确自己为何提出问题,从何种理论视角切入,也要明白自己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田秋生教授点评

   2020级新闻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史金铭以《深度媒介化进程中的传播型构:论公共危机中的网络自组织行动》为题的研究,获得明湖博雅论坛一等奖。该研究借鉴物理学的自组织理论解释了网络中的自组织行动,为解释网络中的集体行动提供了一个中观层面的解释模型。

作为传播型构的网络自组织模型,史金铭供图

   论坛最后,张潇潇对与会人员的研究成果表示肯定。她强调,对于应用型研究,研究者需要提出合理的对策,否则对于研究对象而言就是隔靴搔痒;对于学术研究的探讨,研究者需要注意立论的严谨性,不能太过于抒情,应把握好度。

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潇潇教授点评


分论坛二:数字社会的交往实践论坛 

   数字社会的交往实践分论坛由林琳教授、曹小杰副教授担任评委,师文副教授主持。11位研究生分别就融合新闻、网络舆情、数字外交、环境治理、国家形象等主题进行了汇报。

   其中,2021级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吴思以河长制为典型样本,题为《中国环境治理的本土实践及话语体系创新——基于“河长制”的话语实践考察》的研究,荣获数字社会的交往实践论坛一等奖。该研究旨在考察其实践机制和话语体系,围绕历史性问题、过程性问题、媒介性问题、体系性问题展开,对应河长制建设的实践传统、意义形塑、媒介逻辑和修辞原理。

吴思汇报现场

   曹小杰肯定了与会人员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研究中的理论概念不宜过多,最好选择1、2个比较重要的核心概念;其次,实证研究应从不同视角出发思考问题;最后,数据的可靠性问题是做网络舆情研究的共性难题,可能会影响最终呈现的结果。此外,在谈到量化研究时,林琳教授认为,学术研究不仅要就数据本身说明问题,还应将更多的分析纳入进去。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曹小杰副教授点评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林琳教授点评


分论坛三:传播与社会治理论坛 

   传播与社会治理分论坛由罗坤瑾教授、陈映教授担任评委,朱磊副教授担任主持人。10位研究生分别从乡村新闻报道、外媒涉华报道中的形象构建、城乡融合传播策略、讲好新疆故事、非遗传承、县级融媒体实践、国际新闻、调查报道与灾难报道的新闻实践、体育新闻报道等方面进行汇报。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朱磊主持

   其中,2021级传播学研究生邱倩文《灰暗影像与食物美感:〈纽约时报〉眼中的唐人街形象》为题的研究获得传播与社会治理论坛一等奖。该研究认为,新冠疫情期间,唐人街从中西方文明重要的“接触地带”逆转为“文化区隔”空间,成了一个带病毒的想象场所,而《纽约时报》往往采用刻板的新闻框架与单向性的叙事手段,对唐人街的焦点议题报道进行了灰暗解读与情绪建构,对于中华美食与文化艺术的报道则相对正面和客观,传递了美食快感与文化艺术美感。

汇报现场

   罗坤瑾在点评环节表示,同学们的选题聚焦国际传播视野,涉及传统文化传承、边疆治理、社会问题等研究领域,富有人文关怀及独到的研究视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坤瑾教授点评

   此外,陈映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期望,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增强问题意识,提高信息整合升华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与新媒体学院陈映教授点评


分论坛四:创新创业实践论坛 

   创新创业实践分论坛由赵随意编辑、肖灵教授担任评委,施畅副教授主持。10名硕士研究生就县级融媒体实践、国际话语表达创新、非遗传承传播、机器学习、延安木刻版画传承、中医药文化传播等主题进行了汇报。

   其中,2022级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张若楠介绍了其参与的港澳非遗暑期项目成果,荣获创新创业实践论坛三等奖。其团队在调研期间分别考察了粤剧、纸扎灯笼、昆曲、蔡李佛拳、龙狮、广彩瓷等非遗项目,并以香港、澳门两地的非遗文化现状为背景,使用普语、英语、粤语三种语言创作了视频作品《遗想天开港澳行》。

视频《遗想天开港澳行》封面

扫码观看视频《遗想天开港澳行》

  赵随意在点评时表示,同学们的社会实践成果丰富,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深入一线了解社会的精神难能可贵。作为在读学生,大家深入一线和基层部门融为一体,和人打成一片,实现了与人共情,并在实践中产出了丰硕的成果。

广东电视台高级编辑、原南方财经传媒集团总编辑赵随意点评

   对于分论坛的汇报,肖灵认为,同学们的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且扎实,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聚焦不足,希望同学们在深度方面下功夫,精准选题,把故事讲透。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传媒学院肖灵教授点评

   闭幕式上,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教授代表评审专家肯定了同学们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提出学术研究要从问题出发,加强理论对话。曾一果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此次论坛为同学们搭建了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并希望明年有更多研究生参与进来。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田秋生教授点评

赵随意、田秋生为获一等奖同学颁奖

陈映、肖灵为获二等奖同学颁奖


罗坤瑾、曹小杰为获三等奖同学颁奖


一等奖获奖项目


二等奖获奖项目


三等奖获奖项目


文字 | 胡冰月 柏倩 黄秀萍 林珂

图片 | 高雅宁 张巽 刘佳雪  翟月洋

编辑 | 胡梓颖

责编 | 李煦晴 朱辰暄

初审 | 刘冰洁

复审 | 张建敏 曾一果

终审 |支庭荣

学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