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实践作品

暑期社会实践 | “勾诶蒙·高荡” 探寻高荡村文旅融合新面貌

2025-09-29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暑期社会实践 | “勾诶蒙·高荡” 探寻高荡村文旅融合新面貌

 城市传播工作室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5年08月21日 10:24 

城市传播工作室

“勾诶蒙·高荡”探索高荡村文旅融合新面貌



“勾诶蒙·高荡”之行

7月28日下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城市传播工作室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来到贵州省安顺市镇宁自治县高荡村开展实地调研, 安顺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郑激流陪同调研。


调研团与安顺市侨联合影留念


“你知道勾诶蒙是什么意思吗?”郑主席问调研团队成员,原来,勾诶蒙是我爱你的意思,“勾诶蒙·高荡”,就是“我爱你,高荡”。高荡确实是值得爱的地方,这是有近千年历史的布依族传统村落,保存大量明清石木结构杆栏式石板房,拥有蜡染、织锦等非遗,被誉为“布依文化活化石”。


高荡村独具特色的石板房群


郑激流主席和调研组在交流中强调希望通过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借侨文化资源促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推介安顺文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曾一果表示将从新闻传播视角研究布依文化,助力其传承发展,期待合作推动文化繁荣与乡村振兴,组长陈奕彤作为澳门外招生更应利用好境外平台,极积推动多元文化出海传播的路径。


高荡村全村总户数201户,户籍人口916人。该村于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现存石木结构杆栏式石板房建筑群,完整保留了布依族传统生产生活风貌。2018年12月29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2019年8月被划入新设立的宁西街道管辖。2020年起先后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全国生态文化村名单。村内传承布依族铜鼓十二调、蜡染技艺及婚嫁习俗等民族文化。


调研团队成员就“高荡村文旅融合发展现状、问题及未来展望”为话题,与高荡村村支书伍承松展开深入浅出的交流。


高荡村村支书伍承松接受采访


伍承松村支书表示,近几年,陆续有公司入驻高荡村内,高荡村旅游发展采取“村委主导协调-公司运营”的模式。其中,伍承松特别强调,高荡村作为“古村落”的村寨性质区别于旅游景区,避免过度商业化、景点化,要在保障村民生活、生产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这为高荡村的文旅融合路径提出了更高要求。


伍承松村支书提到,虽然陆续有许多旅游公司入驻,但村落最重要的布依族文化内核、精神传承还没被挖掘。布依族的石板房、婚嫁习俗及铜鼓十二调等等民族文化都需要被深挖、传承、传播向外,做到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展现布依族特色风貌。不仅如此,村寨的基础设施薄弱也是制约村落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吸引游客、留下游客并让他们住下来,是高荡村民宿发展、旅游规划的新命题。


游客体验扎染


去年,高荡村接待游客数突破22万人次,在伍承松村支书构筑的发展蓝图中,布依族文化的潜力十足。伍承松村支书表示,在未来,村落发展要在保障古村落原貌的前提下,让更多远道而来的人体验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状态,看布依族独有的非遗展演,让布依族文化走进学校,形成“文化-旅游-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向上合力。


通过增设停车位、培养专业导游、提升游客体验,并结合布依族三月三等传统节日开展更多民俗活动,吸引人们进入高荡村、吃住在高荡、深度体验高荡。在推进高荡村旅游产业化的赛道上,伍承松村支书充满干劲和信心。


此次高荡之行,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访谈、民俗体验等,了解该村历史、文化及建筑特色,重点关注蜡染技艺传承、旅游开发影响、文化传播方式及文旅产业发展,分析传播策略与效应,为研究布依族文化积累案例。



 特別鸣谢|安顺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策划 | 陈奕彤

文字|谢瑞瑞 陈奕彤

图片|谢瑞瑞 付佩雯

排版|付佩雯

初审|刘冰洁

复审|张建敏

终审|支庭荣 曾一果



实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