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 2001 年,前身是 1946 年在上海时期成立的新闻系,具有 70 余年的发展历史和雄厚的学科实力,为全国首批“部校共建”单位,在延安、井冈山、红旗渠设有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培训基地,被誉为“新闻学术重镇,媒体精英摇篮”。设有新闻学、国际新闻(全英文)、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6个本科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点、艺术(广播电视)硕士专业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80多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指导教师80多人。专任教师中有:全国模范教师、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广东新闻终身荣誉奖获得者、广东省“金钟奖”获得者、中国新闻奖获得者等。2018年以来,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8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奖及成果奖10项。融合新闻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融合新闻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名单”。专业建设方面,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学科建设方面,拥有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2003)、广东省重点学科(2006)、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3)。优势学科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融合新闻、网络与新媒体、传媒经营管理、数字营销传播、对外话语体系、视觉修辞、舆情大数据等。为适应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人才培养及快速发展的需要,学院面向海内外公开诚聘优秀人才。招聘公告长期有效。
一、教学科研岗位
诚聘新闻传播理论、网络与新媒体、新闻业务、传媒法与新闻伦理、国际新闻传播、组织传播、数据新闻、广告理论、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相关专业人才。
(一)欢迎高层次人才加盟
1.领军人才:获长江、杰青荣誉,或其他学术地位水平与此相当的人选。
2.杰出人才:获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长江、珠江学者等荣誉,或其他学术地位水平与此相当的人选。
3.拔尖人才:入围优秀青年基金、青年拔尖人才、珠江学者等答辩、 会议评审,或其他学术地位水平与此相当的人选。
4.其他业绩突出的人才。
5.优秀应届博士。
(二)提供待遇
学校为入选者提供优厚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提供具有竞争性的待遇,可电话、电邮垂询,亦可来院直接面谈。
(三)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86-20-85220207,+86-20-85223739
联 系 人:刘老师、苏老师
电子邮箱:xinwen@jnu.edu.cn
地 址:广州市黄埔大道西 601 号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政办公室(第一文科楼621室)
邮政编码:510632
二、博士后岗位
为增强团队实力,提升科研水平,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专才,完成一系列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攻关项目,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特面向海内外招聘优秀博士后。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新闻传播史论、新闻传播业务、国际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计算传播学、数字营销传播、视听传播、互联网与国家治理、风险沟通与危机管理、环境传播等研究方向师资力量雄厚,有20多位导师可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导师个人信息可登录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站查看:https://xwxy.jnu.edu.cn/index.html
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及合作导师列表
学科 | 研究方向 | 主要合作导师 |
新闻传播学 | 新闻传播史论 | 范以锦、支庭荣、赵建国 |
新闻传播实务 | 林如鹏、范以锦、杨先顺、张晋升、申启武、陈伟军、甘险峰、曾一果、曹轲 |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林如鹏、支庭荣、林爱珺、张晋升、赵建国 | |
新闻文本与新闻叙事 | 陈伟军、曹轲 | |
媒体融合 | 罗昕、陈伟军 | |
国际传播 | 林如鹏、郑亮、林仲轩 | |
互联网与国家治理 | 支庭荣、张晋升、罗昕 | |
数字营销传播 | 杨先顺、星亮 | |
媒介经营与管理 | 林如鹏、范以锦、陈致中 | |
媒介伦理与法规 | 杨先顺、林爱珺 | |
风险沟通与危机管理 | 林如鹏、张晋升、林爱珺、陈致中 | |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 陈平 | |
媒介与效果研究 | 陈致中 | |
新闻传播学理论 | 刘涛、张晋升、赵建国、甘险峰 | |
媒介文化 | 曾一果、林仲轩、王玉玮、晏青 | |
符号学与修辞学 | 刘涛、祝东 | |
影视艺术与娱乐传播 | 王玉玮、晏青 | |
品牌传播 | 星亮 | |
城市传播 | 曾一果 | |
华夏传播 | 祝东 |
报名方式:将个人简历电子版发送至联系邮箱。简历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取得博士学位时间(精确到年月)、博士毕业学校及专业、博士论文题目、科研成果、联系方式。
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条件及待遇请详见附件《暨南大学博士后管理暂行办法》。暨南大学博士后管理暂行办法.PDF
温馨提示:寒暑假期间请通过邮件方式联系。
博士后流动站联系人:冀耕
联系电话:020-85221693
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