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7日下午14:30,广东省广播影视协会副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座教授赵随意应邀来到第49期“暨南云讲堂”,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作了主题为《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势》的精彩云讲座,分享了他对于新闻传播业的当下困境与变革方向的深刻洞见与思考。本次讲座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玉玮教授主持,来自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200多名专硕研究生听取了本次讲座。
赵教授开门见山地从新闻、传播、战略、策略、科技和机构六个方面阐明了当下新闻传播业面临的问题、现状以及对策,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并在讲座最后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一、新闻方面
(一)后真相时代
从英国学者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一书介入,赵教授指出,我们已进入了以情绪煽动取代事实分析的后真相时代。他发问,你以为你在独立思考吗?你以为的真相就真的是真相吗?从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击败希拉里当选美国总统开始,一时间,“后真相”成为了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当年年度词汇。这一段时间内,新闻报道进入了事实最为混乱的时期,被谣言、流言、误传、阴谋论裹挟着的真相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转中失去了其本来的面目。赵教授调侃道,西方的新闻简直就是当成小说来写。而小说作为创作作品与揭示新闻真相的新闻作品截然相反、背道而驰。从后真相背后折射出的,是新闻工作者完全失去了职业道德操守,以及被政治利益和资本诉求高度捆绑束缚的乱象。
(二) 互动新闻
目前以互动新闻为代表的新型媒介形态已崭露头脚,以未来记者为特征的全媒体记者将成为未来新闻工作者的主力军。未来记者用代码工作,用计算手段来处理数据,不以文本叙事为主,用一种新的结构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社会。随着技术、文化和经济的变迁而兴起的互动新闻,是一种可以让用户和信息报道进行互动的叙事性视觉呈现。如今,互动新闻正处于一个连结点上:它既是传统新闻编辑室的组成部分,但又足够新颖,从而能为新闻行业贡献创新性的实践与思想。近年来,从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到英国《卫报》和《纽约时报》等媒体机构在此新领域都有着崭新表现。
(三)新闻端口更趋多元化
新闻咨询的出口早已不仅仅依赖于传统媒体,而是具备了更趋多元化的信息发布渠道。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字号媒体和聚集于北上广一线城市的媒体集团为龙头的大型媒体机构在传播端口多元化上走在前列。比如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澎湃新闻”“上观新闻”“界面新闻”三家互联网信息资讯平台,分别聚焦时政、思想、财经方向,备受好评,并让上海媒体的市场化程度做到了全国最好。以吴晓波公司、罗振宇公司为代表的媒体工作室和制作公司也是当前互联网信息端口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广泛存在于抖音、头条、喜马拉雅等平台的自媒体账号和网络大V也具有相当强大的话语权,他们具有庞大的资源和平台丰富性。传播和渠道平台多元化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平台出口已由传统媒体转向互联网公司,如字节跳动、腾讯和阿里巴巴等。传统媒体日渐倾向于到新型互联网公司的出口输出信息,而自身留存度持续偏低。
(四)关注四种新媒体新闻形态
赵教授就他在彭博社交流时的所见所闻,简述了四种新媒体新闻形态。首先是短视频。自2014年8月18日提出“媒体融合”概念后, 2014年便成为短视频元年。短视频画面没有明确标准、六要素可以不全、短视频新闻可以进行适当的艺术化处理等迥异于传统新闻的优势,极大助力了短视频行业爆发式增长。其次是移动直播,可分为新闻直播和非新闻直播。有别于过去传统媒体一个月仅有两三场直播,如今一个县域媒体一天都有两场直播,大到县委班子工作、疫情动态,小到电商带货和学生开学皆可直播。此外还有疫情之后较常应用的“慢直播”。再次是创意互动作品,用户可通过手机多元互动,实现新闻信息接收。最后是全媒体传播作品。媒体融合时代,我们更需要掌握多项技能的全媒体记者,能够一次性产出集图片文字加视频音频的新闻作品,并以最快的速度用全媒体呈现。
二、传播方面
赵教授指出,现代媒体在智慧环境下需重视三个优先,即移动优先、数据优先和用户优先。
排在首位的是移动优先,未来的一切都将是移动的,移动传播技术的革命将全面改变你我生活。英国学者保罗·斯盖尔敦的《移动就是一切》里提到,移动将成为全球遥遥领先的商务平台,移动设备的尺寸和便捷性,将开创生意的新模式,而且会改变很多商业领域。
关于数据优先,他强调,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要重视数据收集、脱敏、去重、甄选、归纳、使用,熟知用户画像、偏好习惯、算法传播、精准服务。要提高爬虫技术,充分利用“私有云”和“区块链”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他讲到自己在《南方财经》的经历时提到,他可以3秒钟将全网舆情刷新一次,只需输入关键词,全部相关信息数据都能够搜索出来。
用户优先同等重要。要将传统的产品思维、线性思维、优势思维、受众思维等转变为“用户思维”和“用户优先”,真正把用户当做“上帝”来对待。
三、战略方面
在战略方面,媒体要做好五个工程,即战略定位工程、持续创意工程、人才激励工程、资本管控工程、平台渠道工程。
一是“战略定位”工程。它要求媒体发挥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本优势,做好中、长期战略。战略要具有独特性、差异化、唯一性,突出趋势性、引领性、超越性。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效能要正、效率要高,战略方能取得正面效果。
二是“持续创意”工程。持续保持突破性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基业长青的关键。同时,保持科研技术绝对优势和领先地位,加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等。克里斯坦森是创新方面的专家,他撰写的《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讲述了100种科技发明,由于技术性的颠覆让这些发明和行业不再存在,如胶版印刷被替代。这让人对创新有了全新的理解,要保持延续性创新能力,时刻警惕破坏性技术颠覆生存环境。对于新闻业而言,则要在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累加,才能使传统媒体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人才激励”工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第一要素,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掌握全媒体技术的优秀人才是媒体创新发展取之不竭的活力源泉。吸引人才要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媒体要平台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其中前两者“平台”和“待遇”作为吸引人才的硬指标尤为重要。因此,人才激励是最关键的因素。
四是“资本管控”工程。传媒业要管理好资本财务杠杆,把控好资产负债率,管理好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把控好资产负债率与产权比率关系。赵教授特别指出,企业负债率不能过高。
五是“平台渠道”工程。在新闻方面,现代媒体仍应坚持以内容为王,做大做强内容产品。而在传播方面,则需要重视“渠道”和“平台”的作用。以品牌为基础,建设好渠道,布局好终端,以渠道为王,终端制胜;以产品为根本,打造好平台,聚集更大流量,以平台为王,流量制胜。
四、策略方面
在重心逐渐由产销端流向用户端的今天,传媒业需要更多的策略变革以适应新的信息产业环境。
一是“受众思维”变“用户思维”。过去的受众思维将听众、观众、读者统称为“读者”,媒介提供什么受众就只能接收什么,仅满足其单一需求即可;而用户思维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众多需求”为指针,力求让用户每天起床一拿起手机,就要把信息即刻地送到他们面前。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为他提供什么。服务用户是我们的一切,这就是互联网思维的第一式。
二是“产品思维”变“产业思维”。传统媒体均是以产品思维运营保障体系为主的,而平台性媒体是以产业思维构架的,关注的是垂直领域和生态闭环。产品只是响器和敲门砖,平台和渠道才是关键。发展要靠产业,产业才是根本。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现代传媒业,必须要有正向的收入,才能推动大型媒体集团往前走。
三是“制作思维”变“传播思维”。传统媒体是以制作为主的运行系统,互联网思维极度匮乏。纵观过去,传统媒体拥有的大量演播室、播出设备等重资产已让其改革举步维艰,创新后劲不足。反观互联网平台,它们更多的是演播车等可移动设备,整体而言是一个轻资产、灵活性的互联网公司。在这一点上,赵教授认为传统媒体应向互联网公司学习,培养互联网思维,增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运用,技术赋能,加大移动传播投入。毕竟移动传播才是根本,现代传媒业要做有到达率的传播。
四是“优势思维”变“趋势思维”。在过去,传统媒体的优势是拥有资源牌照、许可证、记者证以及国有性质等这些标签,这些优势足以让传统媒体接近、报道那些其他媒体触及不到的现场和消息。而对这些证件的过多依赖,也让传统媒体在数字化浪潮中安于现状,逐渐失去所谓的优势。对于现代传媒业而言,发展趋势更为重要。传媒业亟待转变思维,进行趋势性创新、把握趋势性方向、实现趋势性引领。
五是“线性思维”变“指数型思维”。线性思维停留在对事物的抽象认识层面,具有“片面性”“直线性”和“直观性”问题,如财务成本法和收益法。指数型思维也称“指数级思维”,是互联网成长主要思维方法。互联网新闻是流媒体式的,建立在大量用户流量的基础之上,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增用户数量是关键。另一方面,新闻的及时性也早已变为了即时性,哪里有动态,哪里就要有新闻报道。
六是“供给思维”变“算法思维”。传统媒体是一种主观供给思维模式,与受众需求存在一定距离,而新兴媒体是一种基于算法的供给思维模式,与用户需求紧密结合。通过算法技术的高效运用,充分掌握用户习惯偏好和行为特征,为用户精准画像,可极大对准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不同时间段的独特需求。算法思维模式是传统媒体变革的重要所在。
五、科技方面
技术是让媒体变革落地的关键,要以技术驱动变革,技术赋能升级,发挥AI、云计算、大数据在新闻采访制作中的作用,持续加强舆情监控能力。
技术进步给用户阅读和媒体生产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技术进步催生的海量级内容产品,使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改变,令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信息找人”的算法精确传播进一步满足了用户多元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助推媒体内容生产方式变更,人机协同成为内容生产的主要方式,这也为个性化媒体发展提供了契机,媒体经营模式得到了扩展。但我们也应注意新闻时效和质量并重的问题,随着媒体边界越来越模糊,专业新闻工作者和自媒体的分野逐渐消失,在技术驱动下唯时效性是瞻的风气中,新闻质量成为隐患。
AI技术在采访制作中成为常态,发挥着重要作用。AI在获取新闻线索方面有突出优势,它能够全天候抓取热点及敏感事件、自动接收新闻线索报料、预测新闻线索的显著级别、催促机构派出记者实地采访。AI技术为采编制作赋能,它将采访原素材进行智能归纳,进行机器人写稿或AI自动编辑,还能实现自动合成音视频产品,进行AI自动语音播送和3D全息影像播送等功能。AI技术在媒体实践中的运用主要包括对关键词、图片、音视频等审查,禁用、不许和敏感关键词审查,问题人物图片自动搜索和司法处置人员音视频自动检索等。据赵教授介绍,《南方财经》的写稿机器人每天可生成4000多条稿件,与科大讯飞合作推出的全国第一个人工智能语音播放和3D全息影像投入应用。
云计算、大数据发挥更大作用。以滴滴、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通过建立用户服务大数据库,收集用户基本数据,掌握用户生活工作信息,根据用户生活轨迹建立用户数据库,运用算法计算出用户偏好,形成用户画像,实现更精准的用户服务。媒体机构也可以运用精确算法传播,通过用户大数据库的用户偏好画像,为用户实施精确的算法传播,达到“信息个性化服务”。
5G技术改变传播形态。5G通信技术所具有的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等优势让更高级别、更大体量的信息传递成为可能。一是全时空传播,即可以在任何时间节点、任何所在空间都可以进行传播,最大化释放人、物、信息潜力,突破传播的时空制约。二是全现实传播,即实现所有人、所有物、所有资金、所有信息(数据)之间的连接,同时还可以实现所有环节、所有过程、所有时空节点的连接。三是全连接传播,即万物皆媒,大数据、AI将赋能全媒体传播,完成信息在任何时间空间条件下,通过任意媒介到达需要到达的任意节点。四是全媒体传播,5G技术将实现虚拟现实连接,4K/8K超高清广泛应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全息沉浸式交互体验,实现人和虚拟世界的融合。
六、机构方面
在机构建设方面,新闻传播业应突破“四个限制”,即区域限制、边界限制、平台限制和行业限制。一是突破“区域限制”,互联网的特质就是全域化,所以突破“区域限制”是必须的,还是只服务局部区域是不够的。二是突破“边界限制”,媒体边界在过去是很明确的,未来媒体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随着业务的扩展,现在的报业集团更像广播电视机构了,广播电视台更像报业集团了。三是突破“平台限制”,现在媒体受制于“平台限制”较为严重,目前,媒体移动平台呈现“小而散”的现状,打造不出好的平台,就没有生存发展的机遇。四是突破“行业限制”,过去媒体在做好新闻、社教和娱乐等节目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而现在,只做好节目是不行的,要将节目深度开发,注重垂直领域的业务,形成生态闭环。赵教授讲到,现在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成为精通节目制作的产品专家,还应成为懂管理、懂经营的产业专家。
七、总结和展望
在讲座最后,赵教授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与展望。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家听完难免有两种心态,一是忧心忡忡的“危机感”,二是恰逢其会的“机遇感”。面对这两种心态,他总结道,应该在新闻“后真相时代”和新兴形态中积极学习、掌握并不断探索;将揭示新闻事实和真相,还原新闻本质与原貌是“新闻工作者”永远的追求;意识到传播介质和终端日趋即时性、服务性、互动性和体验感的趋势;媒体机构战略要坚持“效能正”,策略执行要坚持“效率高”;技术的赋能和驱动不可忽视,应主动接纳与充分利用;要大胆突破限制,敢于创新,才有可能“破圈”。
关于新闻传播业未来发展,赵教授展望道,新闻采制与呈现方式会更趋意识形态的政治性,主流媒体应主动承担5G时代新闻传播的引领者角色,5G时代视频产品主流化开始进入到社会问题中心,AI和大数据本身成为未来最重要的一种能量,传播介质随着时间推移其持续性和颠覆性创意会更加多元化。
讲座结束后,参加本次“暨南云讲堂”的同学们踊跃提问,赵随意教授和同学们围绕“仿生移动终端的发展是否会带来伦理问题”“传统媒体应该从什么方向进行‘破局’”“新闻传播研究生应从哪些方面来适应新闻传播业的趋势和变革”等问题进行了互动,赵教授一一听取并认真解答了大家的问题。
本次讲座也是“新闻传播实务前沿讲座”课程的第一讲。最后,课程任课教师姚锦云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向赵教授表示感谢。
文|田昀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