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欢迎您!
联系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学术精神,暨南情怀

时间:2016-07-04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点击: 192

我校成功举办2016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

6月 25日上午,“2016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颁奖典礼”在广州暨南大学曾宪梓科学馆拉开帷幕。学术年会以“中国气派 世界眼光: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与传播研究”为主题,举办了5个主题发言、20场主题论坛和2个圆桌会议,表彰新闻传播学优秀研究成果及优秀二级分会,于26日下午圆满落幕。 作为暨南大学110 周年校庆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教育 70 周年系列学术论坛的一部分,此次大会新闻传播学术大咖云集,会议内容精彩纷呈。来自全国各地100多家新闻传播教育或研究单位的2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年会,共收到学术论文128篇。

二老视频致辞,23人获奖,3个分会受到表彰

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先生虽然未参加此次学术年会,但录制了近7分钟的祝贺视频,向获得第二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的专家学者表示祝贺,并鼓励中青年学者“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者会最终居上。”

“历史学很重要,爱因斯坦说过:在众多的学科当中最有价值的是历史学;马克思说,他最熟知的一门学科就是历史学。那么新闻史的学术研究应该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这个学科研究当中的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方汉奇说。

他认为,此次颁奖大会设置了许多新的奖项,这些新的奖项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发展,当然也会带动整个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的发展。据了解,方汉奇先生在去年的学会颁奖会上获得了两个奖项,一个是终身成就奖,一个是卓越学术奖。在荣誉面前,方汉奇先生表现出极大的谦虚和长者之风。他在视频中向与会人员说:“其实我在新闻史的教学和研究方面完成了该做的阶段性任务,说不上有什么大的成就和贡献。过去常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大概也就是若干年,而且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中国日报》原副总编辑、百岁老人于友先生获得“组委会特别成就奖”。在视频中,于友先生向与会人员表示:“我是个老新闻工作者,1935年开始在报社当练习生,慢慢的学习新闻工作。这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在新闻工作岗位上,晚年还写了几本书,也就是介绍新闻工作他们在新闻事业上的所创造的先进事迹,希望新闻界后起之秀能够从中得到好处。”他向新闻青年工作者寄予深切的希望,“我本人对于新闻工作的兴趣越来越大,但是随着年龄增大,这些工作我已经慢慢做不好了,我更多希望我们的后辈都来参与新闻工作。有人参加新闻工作,新闻工作后继有人,能够发扬光大,这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中国新闻史学会第二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颁奖典礼上,中国新闻史学会授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何梓华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终身成就奖”。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卓南生先生获得“卓越学术奖”;中央民族大学白润生教授、中央电视台冯雪松先生获得“组委会特别奖”;胡太春、夏倩芳和袁光锋获得“优秀学术奖”一等奖;俞凡、李杰琼、许正林黄顺铭、李红涛吴瑛、李莉、宋韵雅获得“优秀学术奖”二等奖;李春妥超群、韩亮向芬祝帅曾繁旭邓理峰刘涛李沁张明新叶银娇赵云泽获得“优秀学术奖”三等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周葆华教授获得“杰出青年奖”。其中,“优秀学术奖”中首次将“新闻史专项”命名为“方汉奇奖”

赵玉明、胡太春、夏倩芳、白润生、冯雪松、周葆华作为获奖者代表发表了获奖感言。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白润生激动地说:“今天获得这个奖是老专家、中青年专家谦让的结果,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因为这个奖刚好是在我77岁的最后一天、78岁将要来临的时候获得的。”

随后中国新闻史学会对2015年工作成绩优异的三个二级分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教育史研究委员会、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进行了表彰并授予奖杯。

书记、会长精彩发言,情系暨南双庆

为了参加此次新闻传播学学术盛会,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取消了赴南非考察的行程,专程赴会。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在致辞中对林书记此举表示致敬,并向此次学术会议的举办方——暨南大学表示诚挚的敬意。

林如鹏书记在大会致辞中表示,110年来,暨南大学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30余万人。70年来,暨南大学新闻传播教育贯彻“面向港澳台、面向海外”的办学方针,为国家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地区培养了6000多名优秀毕业生,在华南地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今天召开的‘2016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再次得到了全国学者的热烈响应。220多位新闻传播学专家汇聚羊城,将围绕“中国气派 世界眼光: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与传播研究”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和广泛交流,相信彼此一定会在思想和智慧的交锋中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林如鹏说。

陈昌凤会长在致辞中表示,一年多来,中国新闻史学会在进一步拓展学术平台,凝聚学术力量,壮大学术队伍方面,在信息发布学术交流,国际化拓展方面都做了一些新的努力。她说:“作为一个学界的重要共同体,中国新闻史学会努力的拓展学术体系的本土意识和国际视野,因此从去年起创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学会奖,以鼓励和表彰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学者,弘扬学术精神,加强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究,提升学科和教研水平。”她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宏大的眼光,但是我们仍然充满对世界、对人类的关怀,我们的学术不止要为学术而学术,而且要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的尊严、为子孙生存环境的优化努力。所以怀着人文情怀的学术,仍然是我们大家所期待的。”

今年举办的2016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正值我校110周年校庆,也是我校新闻与传播学教育70周年庆,因此陈昌凤会长在最后说:“我们很荣幸以此次会议向暨南大学校庆致敬,并作为庆祝暨南大学新闻教育70周年的献礼。”

大会主题发言精彩纷呈

在“中国气派 世界眼光: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与传播研究学术年会”主题发言环节中,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倪延年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王润泽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谢庆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杨海军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涛教授代表参加此次学术会议的五个分会做了主题发言。

倪延年教授以《论民国新闻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应循原则》为题发言,他认为在民国新闻史研究中有四个应循原则,即尊重历史事实、辩证认识对象、国家民族大义优先、以学术思维进行学术研究。王润泽教授以《文化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构建的经验与突破——中国孔子学院成立11年的探索》为题发言,他认为在文化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构建中应立足大学,辐射社区;立足学术,影响精英;立足长远,系统浸润。谢庆历教授发言的主题是《为“天朝”建构“新世界”——19世纪在华文化外报天文与地理知识传播现象》,他从传播动机、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三个维度,深刻剖析了在华外报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的传播现象,史料丰富,论证有力;杨海军教授的《论中国当代广告话语变迁的历史轨迹》从大家熟知的平面广告切入,介绍了话语解读的两个维度、话语研究的三个层次、广告话语概念的阐释;刘涛教授以《视觉隐喻与公共议题建构》为题,从符号学、修辞学角度剖析公共议题的建构,涉及编码(符号组合)、框架(意象再造)、语法(语境重构)、话语(话语勾连)四个视觉隐喻的修辞实践。

五个分会论坛,学术氛围浓厚

25日下午和26日上午,参加2016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的五个二级分会先后举办了各自的分会论坛,包括17场主题论坛、2个自由投稿论坛、1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研讨会。论题涉及中外新闻史、台湾与东南亚华文新闻传播史、新媒体、广告与数字营销、国家形象与品牌传播、视听传播、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新丝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等近几年的学术研究热点。各分会代表围绕讨论主题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为与会者奉献出一道道丰富的学术盛宴。

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举办了“新媒体,新挑战,新机遇”学术研讨会,清华大学教授郭镇之、上海大学教授张咏华、江南大学教授吴锋,分别以《新型电视的国际传播》 、《倡导各方参与的互联网治理:中西相关探索中的共同点》、《How to Respond to Journalists’ Questions?A New Perspective on Chinese Premiers’》为题做了主旨发言。

郭镇之教授认为,在媒介融合的新型电视时代,国际传播需要非常规思维,需要巧用力;对中国电视而言,涉及信任的“软权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需要“巧用力”。针对海外传播中侧重实力的长期惯性,现在需要特别重视“软权力”这个中国传播的软肋,聚焦“巧用力”这个国际传播的实践问题;传播的技巧要变,宣传的观念更要变。随后,该分会举办了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媒体研究国际新闻传播中的社会万象、新媒体与社会事件传播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等五个主题论坛。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的社会万象论坛上,宣读了五篇优秀论文并进行了表彰。

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也先后举办了数字时代广告与传媒发展、广告理论与广告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专场)、新媒体与广告新业态研究、国家形象与品牌传播广告理论与广告史研究等5个主题论坛,其中广告理论与广告史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专场,北京大学陈刚教授、上海大学许正林教授、上海大学查灿长教授、暨南大学杨先顺教授、河南大学莫凡副教授、北京大学祝帅副教授分别以《广告产业中国模式的理论建构研究》、《场景时代:西方广告研究新趋势》、《对西方广告研究百年演进史的几点思考》、《广告传播的话语分析研究》、《政务威客平台的创构与公共治理的转型》、《广告史研究:阶段与问题》发表了精彩的发言。

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研究委员会先后举办了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新媒体与图像事件研究、大数据与视听新媒体研究、微视频 微记录 网络剧研究等4个主题论坛。黑龙江大学林文教授、南京大学任文倩教授、武汉大学冉华教授分别以《媒介化时代观看方式变迁的美学分析》、《社交媒体时代青少年在线视频消费中的风险行为研究》、《互联网产业现状及其研究困境》为题做了发言。

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举办了“新丝路、新边疆、新传媒”主题论坛。田野调查和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传播和文化遗产保护是本论坛的突出亮点。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与东南亚华文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举办了新媒体时代的港台华文传媒新媒体时代的海外华文传媒2个主题论坛。本次大会还设立了两个自由投稿论坛,围绕“新时代 新媒体  新研究”和“新时代 新闻史 新研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参与各分论坛讨论的以中青年专家学者为主,在校硕士研究生不乏有之,正如陈昌凤会长所说“在资深前辈的引领下,中青年学者已经成为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学术主力军,比起十年前、二十年前,我们的学术队伍更加年轻化。青年一代接受了优质的学术训练,理论积淀丰厚,方法全面,视野开阔,由此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在闭幕式上,陈昌凤会长总结说:“这次学术年会真正做到了学术的交流、学者的交流。希望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将来更多的交融、更加团结有力,朝一个大目标努力,使中国有一个与国家地位相配的新闻传播学界;感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周到完美的安排。”

本次年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和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与东南亚华文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研究委员会、暨南学报等联合协办。(完)

(文/邓绍根 李松伟 图/李松伟 吴瑕 吴余劲 摄/王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