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欢迎您!
联系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学术“盛宴”,“大咖”云集——我院举行“舆论引导新格局”高端论坛

时间:2017-01-05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点击: 21

(图为“舆论引导新格局”高端论坛现场)

12月30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及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和我院联合承办的“舆论引导新格局”高端论坛在暨南大学校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的学者20余人,共同就当前舆论引导格局的新形势、新变化、新举措进行探讨。

暨南大学副校长宋献中、暨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潘启亮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主任冯建华以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柏铨等九位演讲嘉宾,我院执行院长支庭荣、副院长张晋升、副院长邓绍根也出席此次论坛。

本次研讨会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承办。

舆情工作日益复杂,亟需高校研究成果

暨南大学副校长宋献中致辞中首先强调了舆论工作的重要性,称其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暨南大学一直以来都致力于舆情调查与研究,是广东省舆情监测的支点舆情工作日益重要复杂,需要来自高校的研究给予突破的动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致辞也表达了同样的感慨,并称其所在杂志社一直在组建队伍,希望同科研队伍加强联系,促进舆论工作的发展,杂志社愿随时提供支持。

主题演讲环节由支庭荣院长主持,此次论坛的9位演讲嘉宾分别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柏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涛甫、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田秋生、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侯迎忠、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周裕琼、以及我院的刘涛教授。

传播语态变革与舆论引导背景

陈昌凤教授的演讲聚焦新时代下的“传播语态变革与舆论引导”,她首先解释了当前语态重要的背景知识,包括长期宣传腔的改革网络原住民时代的到来,以及自媒体的崛起。她重点分析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公众号侠客岛”,表明即使是宣传性很强的传统媒体,也能够通过新型传播,使官方语态发生新变化。陈昌凤教授分享了《侠客岛》的8条选稿标准:惊艳的文字;奇妙的巧思;细微的情绪;宽阔的视野;纵深的时代、悲悯的情怀、坦诚的叙事、机敏的洞察。最后,她强调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五要素应该是:服务性、趣味性、当地化、互动性以及专业性

丁伯铨教授的分享则从“舆论引导”的历史背景出发,先是谈到94年江泽民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表明正是这一经典表述使“舆论引导”成为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而后从胡锦涛的舆论引导正确,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谈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舆论引导工作要讲究时、度、

逆势引导、新宣传、社会三重门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的演讲主题为《逆势引领舆论,服务国家战略》,他主要着眼于国际舆论引导,重点强调中国国际舆论引导中的问题所在及解决策略。他指出,中国过去的国际舆论引导立足于维稳,引导的方式以顺势引导为主。然而,当前中国作为崛起大国,在国际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国际中不应只是亦步亦趋,而是逆势而上。国际舆论是国际权力格局的反映,目前被西方价值观主导。中国的国际舆论引导应把握内外两个方向,即对内建设民主和谐富足家园,对外履行大国责任,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涛甫教授的发言以《中国传播格局转型与新宣传》为主题,关注改革开放大格局变化背景下宣传的新形态。他创造性地提出当代中国三重门”理念,即当代中国社会是社会转型、全球化、媒介化的叠加。互联网成了当下中国最大的社会变量,由这一变量引发的传播革命,给中国的传播权力格局带来了深广影响,改写了中国舆论场版图,也改变了新闻宣传的既定模式。舆论引导的目的之一在于“再造共识”,因为“13亿人口的中国,8000万党员的执政党,7亿网民的新意见阶层,缺少共识基础一定是灾难性的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教授的发言以《舆论引导冷思考》为主题,他首先表达了对张涛甫教授“社会三重门”理念的认同,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的组织形式发生变化,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舆论环境更为多元化,党和政府需要利用大众传播方式推行主流意识形态,所以更加重视舆论引导作用。而这正体现了党执政能力的提升,从重宣传到重舆论的改变至于如何引导舆论,政府应首先加强自我引导,从民众立场出发媒体之间也要加强对话以避免流言,此外更要重视引导效果。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田秋生教授的发言,主要关注“香港进步报刊的舆论宣传策略及其当代价值”。他首先回顾了香港进步报刊发展的四个阶段,随后根据史料归纳出香港进步报刊的宣传策略,包括特色化、本土化、通俗化、顺时而变和因人而异等五大策略。

国际舆论引导、中国式抗争性话语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侯迎忠教授的发言聚焦“新媒时代的国际舆论引导,致力于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他先后从总态势、特点以及生成机制三个方面对国际舆论格局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政府如何引导国际舆论。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周裕琼教授的演讲主题为《中国式抗争性话语:概念、体系、策略与逻辑》,她首先分析了中国式抗争的独特性,表明这种独特性来源于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随后她列举了四种中国式抗争性话语形式:即兴式、标语式、文书式及ICT式,并利用多个图表对这四种话语形式进行解读。最后,她基于对143条中国常见标语及典型个案的研究,对中国式抗争性话语的逻辑和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入剖析。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涛教授的分享主题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的修辞路径》,他从哈佛大学语言学博士乔治·莱考夫的著作《别想那只大象》引出话语权的两种产生途径:隐喻和框架,表明话语冲突的本质是意义逻辑的冲突,即框架冲突。随后,他主要从框架的内涵及其修辞原理、框架争议与合法性争夺、框架与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这一话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阐述。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赵振祥教授因临时有事未能出席,但仍为论坛发来讲稿,并由邓绍根教授代为分享。九位演讲嘉宾分享完毕后,论坛进入自由讨论环节,嘉宾们根据此前演讲中的热点话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讨论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对此次论坛进行总结。他认为论坛中的研讨非常深入,从现实历史、理论实践各个角度对舆论引导进行研讨,主题涉及国内国际形式、主流非主流话语,为新时代舆论引导的发展打下基础,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讨论。

(新闻与传播学院 /杨平 图/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