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欢迎您!
联系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友“回家”为母校庆生

时间:2017-03-14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点击: 47

110周年校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友返校合影留念

20161119日下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友返校见面会在第二文科楼516室举行。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建宏、暨南大学校董梁仲景、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党委书记杨先顺、副院长张晋升、副院长邓绍根、党委副书记姚淑兰等领导,原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原新闻系党总支书记余金水、教师代表蔡铭泽教授、谢俊教授及各届校友共近百人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暨南大学校庆110周年及新闻传播教育70周年。

见面会上,林如鹏书记首先代表学校向从世界各地荣归母校的各届毕业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作为新闻系1986级毕业生,他也回顾了自己当年求学及留校任教的历程,并表达了对恩师和母校的感激。他表示,70年来,我院历届新闻学子在前辈的带领下,一路砥砺前行,才成就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泛的影响力。“我相信在暨大新传人的努力下,我们学院的学科水平将会更高、更强。”

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建宏是暨南大学1978年复办后的首届新闻系学生,见面会上,他激情洋溢的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暨大新闻人的骄傲和继续为学院添光增彩的决心。“我们82届的新闻系学生在38年前就一直具有勇争第一的魄力,希望我们这一届力争是也必须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历史长河中一朵最闪耀的浪花。”

暨南大学校董梁仲景先生专程从国外返回学校参加暨南大学建校110周年的纪念仪式,也专程回到新闻学院看看自己有着深厚感情的地方。梁仲景先生作为暨南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是在暨南大学办学最困难时期最早资助暨南大学的校友,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展的校友。他在会场上深情的讲到,在暨南大学的学习经历交给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让他后来在加拿大创业时即便遇到再艰难的时期,也总能咬紧牙关挺过去。他多次为母校的发展倾囊相助,却仍然在致辞中自责为母校做得还不够。

最近刚被评为2016年“中国新闻教育贡献人物”的范以锦院长在见面会上幽默的说,“今年不仅是暨南大学新闻系的七十岁生日,也是我自己的七十岁生日”。七十年来,暨南大学新闻系一路走来,几番波折、起起落落,终于在2001年从新闻系扩建为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规模不断壮大,教学水平逐年提高,成为目前暨南大学在专业建设方面唯一进入全国前十的院系,“这体现了我们学院办学水平的强大,这也离不开各界校友长期对学院建设的支持。”

 

张晋升副院长分别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介绍了学院的发展现状。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一方面加大对硬件的投入,建成传播大数据实验室;另一方面增强软件建设,加强与国内高校的合作,推动协同创新,树立与时俱进的学科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各层次专业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多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社会调研、暑期培训、海内外采访的机会;师资队伍日益壮大,教师层次提高,形成了人人创优的氛围。社会服务方面,学院利用专业实力为地方政府提供舆情监测服务;参与多项政府委托课题;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基地,提供行业服务。

温暖的时光总是走得特别快,在短短的两个小时的返校会上,来自各届的校友纷纷致辞,诉说对往昔同学少年的怀念和对母校恩师的感激、祝福。教师代表余金水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向与会嘉宾回顾了新闻系复办早期的峥嵘岁月以及当时师资力量不足、设备短缺的困境,呈现了新闻与传播学院一步步发展至今的艰辛不易。1978级校友朱湛刚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他表示,38年前在暨大求学时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让他坚持下来的信念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沟通内地与香港的桥梁,30多年来,作为媒体人的他也一直致力于加强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联系。同为1978级新闻系学生的杨兴锋老社长回顾在暨南大学求学工作的时候讲到,母校教给他最重要的东西是担当,这让他在漫长的媒体工作中受益匪浅。

 

这一次返回母校,1988级的校友还特地带了一幅写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字幅,这是新闻学子所熟知的民国著名记者邵飘萍时常吟诵的名句。88级的校友萧宇说,这么多年来,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中传承的就是对真相的追求和对社会的担当,“我们也希望不管是在什么时代,我们学院的学生都能坚守求真的精神。”

返校见面会结束后,校友不舍离开继续在528会议室与恩师们交流。范院长深有感触的表达了师生情谊的深厚绵长,“70岁高龄的我,交过的很多朋友但都随着岁月而流逝,唯有从教多年所带的60多名学生一直与我保持联系。师生情谊无价,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文/李霄  图/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