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欢迎您!
联系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广州新观察第19期:龙头带动跨越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学术圆桌会议

时间:2017-04-20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点击: 20

广州新观察第19期:龙头带动跨越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学术圆桌会议 

图为第19“广州新观察”圆桌会议现场

在最近的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概念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李克强总理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到了粤港澳大湾区,提出要推动内地和港澳的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针对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抓住我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战略以及我国推进“一带一路”的机遇,促进广州在下一步的发展,由广州市社科联、暨南大学及南方日报社联合举办的第19期广州新观察圆桌会议于3月31日上午在暨南大学召开。

本期会议由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主持,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五位演讲嘉宾分别是来自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的副所长、研究员屠启宇,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原副院长、教授陈鸿宇,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杨沐,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广汉,暨南大学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常务主任、教授陈恩。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原副院长、教授陈鸿宇发表了题为“融入与引领——关于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功能定位”的演讲。他对“大湾区城市群”的提出背景、湾区经济的内涵、湾区经济的意义和构成要素进行了梳理。他强调,广州需要正视和解决总体思路未形成共识的问题,并在“软对接”中,要正确看待“多圈、多核、叠合、共生”的大湾区城市群的格局;要正确认识“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内涵;要正确认识融入与引领的关系。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屠启宇从学理的角度做了一些观察,通过全球城市时代还是全球城市—区域时代、全球城市到全球城市—区域差别、全球城市(—腹地)到全球城市—区域是城市层面对于全球化的深化响应、向全球城市—区域发育路径的分型、全球城市—区域基本特征、全球城市—区域的最近一波热点是聚焦湾区城市群共六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他预见,港—粤—深—澳—珠等11个城市最有条件建成顶级全球城市—区域。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杨沐主要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了三点思考。他首先阐释了如何看待香港、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作用和地位,随后针对怎么成为创新中心提出了建议,并就怎么发挥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发表了看法。他强调,广州可以成为创新地区的引领者、区域增长的主导者、机制体制的先行者,粤港澳大湾区可能更需要的是中央政府的协调。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广汉借鉴国际经验,对于发展什么样的大湾区、如何建设大湾区提出了关键性的建议。他指出,大湾区是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引领者,是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活方式的示范区,是国际与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发动机,是全球城市和商业网络的重要枢纽。他表示,建设大湾区要处理好“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创新和开放的关系、核心城市和外围城市的关系、生态文明和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暨南大学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常务主任、教授陈恩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和特色展开演讲。他提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定位有两个:一是打造世界级的湾区经济、湾区新高地,建成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示范区;二是成为整个内地与港澳联合走出去的基地和平台。他认为,与世界其他湾区经济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多制度、多体制叠加、多轨多元多中心多城市的城市群,也是多个产业体系之间的互补。

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对本次会议作出总结。她首先感谢了各位演讲嘉宾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所进行的深入探讨,并对嘉宾们的发言主题做出评价。她表示,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当下,在“一国两制”的背景下,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文/郭美伶 图/王蒙)